笔看阁

笔看阁>这世界危在旦夕周青峰和三星 > 第六十六章 炮火前线(第1页)

第六十六章 炮火前线(第1页)

风雪寒夜,炮声震天。

探照灯部队放射光柱照亮天空,防空阵地的高炮在拼命喷吐弹丸,黑夜中不时亮起曳光长鞭,集中抽打某一个空域。

托洛茨基的办公室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郊外,是一栋藏在林间的小木屋。他坐在一盏煤油灯前,正给圣彼得堡写报告。

“尊敬的弗拉基米尔同志……”自来水笔的笔尖划过粗糙纸页,沙沙作响,“我已抵达中亚前线一周,情况不甚乐观。”

房间内忽然一震,封闭的门窗抖了几下。屋外传来巨响,木制的房屋随之吱嘎几声,犹如错位。煤油灯上的火焰摇曳不定,因为木桌也移动了位置。

房梁上积累多年的灰尘被震落,四下弥散。

托洛茨基连忙扶住煤油灯,却被灰尘呛的直咳嗽。警卫从门外进来,紧张的问道:“主席同志,您还好吧?”

因为震动和受惊,刚刚写好的纸页被笔尖划破,留下乌黑的痕迹。托洛茨基烦躁的将破损纸页揉成一团丢在地上,向警卫问道:“发生什么事?”

“中国的夜航轰炸机向附近的防空阵地投掷了重型炸弹,距离我们不到五百米。”警卫答道。

托洛茨基更疑惑,“为什么中国的飞机可以夜间飞行,我们的却不行?”

警卫无法解释,只说可以去问问。

挥挥手,托洛茨基让警卫离开。他则走到窗前,揭开厚厚的窗帘向外看。作为后勤兵站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正遭到残酷的轰炸,地面防空却无所作为。

在过去一年中,俄军在战争中学习了战争。步炮结合已被装甲突击取代,空地联合打击正逐渐成型,一切像模像样。

俄军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比中国军队差。此外还有英法支援,双方在装备上其实没啥代差。但在组织和纪律上,沙俄军队远不如对手。

托洛茨基受命组建俄国红军,他注意到中国军队的建设过程,并汲取了对手的不少优点。比如“官兵平等”“严格纪律”“把党支部建在连上”。

俄共“布”相信经过改造的沙俄军队也能焕发活力,变得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托洛茨基来中亚前线就是为了试验自己的想法。

大批俄共“布”党员正在接手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改造旧军官的思想,让他们站到布尔什维克的一边。

但“坐在办公室里想”和“下部队实施”是两码事,托洛茨基在近一周的考察和实践中隐隐察觉现实和预想有莫大差距。

中国军队是党和政府自己建立的,自己土改,自己征兵,自己训练。政治主官接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和军事主官能密切配合。

俄共军队是接手沙俄而来,军官团大多是过去的俄国贵族。

要不是被中德在战场上打的丧失胜利信心,这些家伙是绝不会向俄共“布”考虑。他们其实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因为普大帝的原因而选择服从。

不……不能用“服从”这个词,应该叫“合作”。

这些家伙都是投机分子,他们的头目就是另一个“弗拉基米尔”,圣彼得堡的市长,尼古拉二世的左膀右臂。

“卑劣的叛徒,不可靠的墙头草,企图向俄共‘布’渗透的阴谋家。”想起那位秃头市长,托洛茨基就发出冷笑。

“要不是为了尽快掌控政权,列宁同志是绝对不会跟那个屠夫合作。等我们彻底掌握军队,捷尔任斯基同志自然会清洗这种不可靠分子和他的手下。”

俄国革命太顺利,没经历什么惨烈的牺牲和波折。沙俄就好像一栋破屋子,在内外合力下轻轻一推就倒。

俄共“布”没把这栋破屋子全给拆了。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选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建。

思路回到战场,托洛茨基重新提笔给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委员会写信。他首先提到了改造后的俄国红军确实提升了士气,且有效利用了俄国在地理上的优势。

沙俄经营中亚上百年,基础条件远比中国要好。

中国从腹地前往中亚,一路全是戈壁沙漠,交通和后勤都是噩梦般的困难。可俄国前往中亚有大量河流和铁路,且沿途人口众多,后勤难度降低一两个数量级。

中国也就近两年才稳住自己的西北边疆,准备在阿勒泰一带向西扩张,迎面撞上俄军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近卫第三军。

可战争打了近一年,俄军伤亡超过十万,被对手一点点的逆推回来。博拉特中将指挥的近卫第三军轮换了两拨部队,还是无法阻止对手前进的步伐。

英法停战后放弃对俄军援更是无情重击。

托洛茨基过去搞革命理论,搞动员演讲,猛然来搞军队建设才发现诸多细节决定俄军战斗力就是有差距,算列强中最弱的。

比如过去西伯利亚铁路的流畅是建立在大批岗位采用中国派遣工的基础上。那些派遣工可以拿很低的工资却把工作干的漂漂亮亮,原因是中国政府会给与补贴。

补贴的原因又在于中国需要用西伯利亚铁路从欧洲各国运送货物,这比海路更快更及时,时运力非常宝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