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珪很早就发现,次子诸葛亮有些古怪。
寻常人家六七岁的孩童,无论聪慧与否,肯定都有些顽皮好动。诸葛亮则不一样。他常常坐在门槛上,双手捧着脸,眺望遥远的西北方。
若是傍晚,还能说在看落日。但诸葛亮不分早晚,一直看着西北方,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诸葛珪曾问诸葛亮在眺望什么。
诸葛亮回答:“我在眺望长安。”
诸葛珪更加疑惑。
他们祖籍琅琊,自己一直在东边做官,离长安很远很远。
长安对自己而言都很陌生,为何诸葛亮会眺望长安?
再者,长安在这时,已经算不上有多重要的象征意义。
汉世祖定都洛阳,之后崤山以东的士族便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关中汉中凉州等地士人与蛮夷杂居,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直线降低。长安,这座前汉都城,自然也不常被人提起了。
此时举孝廉,士子们总爱弄出一些极端的事迹来宣扬自己。
诸葛亮整日眺望远方这件事本来可以操作操作,为诸葛亮扬名。可诸葛亮不该眺望长安。
诸葛珪对诸葛亮道,让他眺望洛阳。
诸葛亮摇头。他眺望的就是长安,心里想的也是长安,何必欺骗别人?
若是为了入仕,以他的才华,若大汉的统治还稳固,哪个公卿之位不唾手可得?宣传那虚假的名声,实属无趣。
诸葛珪失笑:“你这么自傲,我来考考你。”
诸葛亮傲气地瞥了父亲一眼。
考考我?该是我考考你。
一番考校后,诸葛珪再不提考校之事。
他尽全力替诸葛亮收集书籍,拜访名师。
诸葛亮即使没想过主动扬名,神童之名也响彻整个泰山郡。
更远的地方,因诸葛亮不愿意出远门,他的名声便传不过去了。
诸葛珪认为,儿子即使不出远门,名声也该能传遍天下。
但诸葛亮对外人很警惕,只显露出稍稍超出他的年龄的才华,也就装成个普普通通的神童而已。
若他拿出当日考倒父亲的本事,可能就会被汉灵帝召去洛阳看稀奇了。
对父亲的疑问,诸葛亮只说锥露于袋外,很容易磨损。他还年幼,现在应该修身养性,刻苦读书,待弱冠出仕时再扬名也不迟。
诸葛珪自省太过急躁。
确实,亮儿还小,在朝堂排资论辈严重的现在,即使扬名也难以做官,反而会引人妒忌,不如潜心求学,打好基础。
诸葛亮以闭门苦读为由,在扬名一段时日后,就不再接待前来拜访,想和他联袂扬名的“神童”和其父母。
泰山郡太守应劭慧眼识珠,不仅识得了诸葛珪这枚璀璨的珍珠,也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的不凡。
可惜诸葛亮太年幼,此时说结亲还早了些。否则他定会从族中寻人与诸葛亮订亲。
应劭十分赞同诸葛亮低调的性格,帮他挡掉了以诸葛珪的身份不好拒绝的应酬。
他向诸葛亮承诺,若诸葛亮有想拜见的名师,他会以太守的车驾送诸葛亮去求学,以免除诸葛亮路途安危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