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士……李院士感同身受。
“啊,我理解我理解,我有时候研究累了,就会去做些气象研究放松放松大脑。”李院士频频点头:“那些研究我也没发表,也没立项,不然我的头衔还得多一个。”
原来老师您的兴趣是气象吗……?
季椽想问,又感觉偏题了,于是转回来:“那您看哪些合适呢?”
李院士看着资料沉吟片刻,拿笔勾出三个:“这三个都不错,但我不知道是否能引起成员国兴趣,并愿意引你交换技术。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你自己选择。”
季椽接回资料看了看,这三个都是他出于兴趣爱好的研究,都未发表过。他也觉得都不错,一时拿不定主意。
“请问老师,可以给我各成员国与会院士的资料吗?”
“我没有,我帮你问问。”
李院士打了个电话给外交部,第二天就有人送来了这次参会的所有成员国科学家资料。186名正式受邀科学家,另附带他们的随行人员资料,总共四百多人。
“鉴于你对其他成员国可能不了解,我先说明一下。”李院士桌上摆着厚厚的资料,让季椽坐在他对面,然后按照国家将那些资料归拢:“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中,我国所占比例是五分之一。所获得的资助经费,我国院士几乎占50%。”
抬头见季椽端坐着认真倾听,李院士继续归拢成员国资料,大部份放到左手边,小部份放到右手边。
“我的意思是,我国的科研水平,在第三成员国中不敢说遥遥领先,却也是极优秀的。与我们水平相等的成员国,其实很少。”
“当然,不管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肯定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与会时你要认真听取,不能自满,要谦虚。”他终于将资料归拢完,把右手边的一小叠推给季椽:“不过,能等值交换的,也只有这几个国家。”
还不到十个。
季椽拿起仔细翻看。
外交部很给力,这些成员国科学家的履历都很详细,甚至有些已经标注了他们参会时将要发布的项目。季椽没有太多想法,只考虑是否有国家目前需要的技术,到时商谈看能否与对方做个技术交换。
突然,季椽顿了顿,目光定在一个名字前。
加思·米尔恩。
季椽前世上选修课时,有一门叫《国外空间动态》的课程中,提到过这个名字。
对方是南菲卫星SUNSAT工程的引领者。
卫星SUNSAT,学术名为立体测绘微小卫星。但这项工程并非只为研究卫星,同时涉及到南菲的工业、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计划。参与成员为南菲最优秀的大批工程师和研究员,历经十余年。
南菲通过这项卫星工程的研究,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低成本空间试验。有详细的数据表明,此项工程将研制卫星的经费大大缩减。按比例换算,从研制到飞天,一颗大卫星上天的费用为平均每千克40000美元,而SUNSAT卫星工程,将其缩减到平均每千克6000美元左右。
当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正常卫星的寿命是4~5年,SUNSAT卫星的寿命只有2年。
但是有得用就不错了,华国此时缺卫星也缺钱啊!
这是南菲的国家级重大工程,季椽是不敢指望对方与自己交换技术的。何况此时他们也不过是在研究中,还没有成果。
但同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国,同时保持着良好外交的友谊国,像参与前苏联的第二核武研究一样加入他们,季椽还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