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战国任侠论翻译 > 第171章 纸上谈兵(第1页)

第171章 纸上谈兵(第1页)

为了表彰冯亭等人的归附之功,平原君宣读赵王之旨:封冯亭为华阳君。食邑三万户,仍守上党;其余将吏守令也各有封赏……”不料,冯亭竟返身入内不肯接旨,平原君责问原因。冯亭闭门大哭:“臣有三罪是以不能受诏:为主守地,地失而不能死,一也;不由主命擅自以地归赵,二也;卖主之地已得富贵,给赵带来战祸还受赵的封赏,世人不齿,三也。有此三谴,臣宁死不能受封,只求赵能保护上党军民,则臣将终志于山林矣!”平原君很受感动:“冯亭果然是不得已而降,心不忘韩,真乃忠义之士也!”于是传语冯亭:“君的心事圣已明白,但您不任郡守无以安扶上党军民之心,所以还不能辞去守土之责。”冯亭这才答应留任,但还是不受封,却把封赏的财物尽分给上党军民。虽然从权达变,仍不失君子之风。秦王接到报告,气得破口大骂:“黄口小儿也敢欺我?”范雎也咬了牙:“赵国终是咱们东进的主要敌手,原想灭韩魏让他孤立后再砸碎他。既然他主动挑衅,那就同他决一死战!”于是派白起挂帅、王龁、王陵为副,统三十万大军,取道上党,再犯赵边。赵豹对冯亭的看法虽然有失偏激,但所指出的后果却是必然。白得十七城是个大便宜,随之而来的秦军报复也是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但目前赵国兵力只有三十万,还不能全部投放前线。可以作战的使大劲儿也不过二十万,更重要的是谁去统帅?讨论会上论争不休,郭开虽然没资格参加,却可以夜进平原府,极力推荐赵奢之子赵括。在赵府当食客时,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要说赵括确不简单,不但世家出身、名将之后,自己的名气也很大。十七岁朝见赵惠文王,把一部《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其他军事经典大作也都问一知三;尤其对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怎样行军,哪里驻营;如何设计奇袭北山,抢占至高点夺取主动权,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终获大胜……的全部过程,都能口若悬河地详细复述,其中还解释评点,使听者如历历在目,比亲自参战更能了解战况。好像听了一部评书,简直是一种享受。而且他还练得一身好武功,真是舞枪遍体生花、射箭百步穿杨。惠文王以为神童爱不释手,当即封为将军,留在宫中任太子丹的侍从武官。如果不是赵奢反对,只怕官位还会更大。儿子有出息,做父亲的当然高兴。在兵书战策上,经常刻意指点。之所以拦阻晋升,只是希望他通过军功换取前程,而不依靠君王的宠爱。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敬佩尊重,否则官做的再大,也难免被人瞧不起。就在大家都看好赵括“必将出于蓝而胜于蓝时”,有一次赵奢偶尔看到他在校场操练禁卫军,却摇头不满。穿戴整齐的赵括站在指挥台上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挥动令旗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指令,使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自己的位置。随时按指令完在整体队形的变换,排出“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九宫八卦阵”“十面埋伏阵”。做为一个老军官,不能不佩服这位年轻人排练的阵势已能达到准确、整齐、动作连贯、井然有序的高标准。在军事演习比赛中一定能拿高分;但做为一个有实战经验的老将,却感到在儿子的动作和气质中透析出一种既华而不实、又目空一切的风度。与其说是军官,更像是个名“导演”,所以士兵们的进退便有如舞蹈,优美有余而缺乏杀气。回到家中,父子进行过一番讨论。应该承认赵括的记忆力的确非常好。不仅能娴熟地说出各种阵式的名称、序列,而且对阵势开、合、变形过程中,显示方位的各色旗下的士兵、战卒如何穿插进退;各种武器的组合配置,都按规定讲得有条不紊。这些细则,恐连赵奢也记不清楚,往往临战时视情况而定。但赵奢还是摇头:“战争把成千上万的人置于生死关头,最为残酷无情。所以指挥官要怀着沉重的心情,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慎重对待。一丝一毫的轻妄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你是因善于谈论兵书战策受到的赏识而少年得志,所以特别重视读书。读书是好事,要学会打仗,当然要读书,但战争却不能完全依靠读书,能读好书的人并不等于能打好仗。要知道每一场战争同上次可能是有相似之处,却绝不是上一次的重复。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都在变化,随机应变,才具有更重的意义。否则,你就是把天下所有的兵书战策都记在肚子里,也不一定能打胜仗。你已经习惯在纸上谈兵了,可太危险啦!”赵括对父亲的教训很不服气:“写这些书的人,包括您在内,不都是经常打胜仗的名将吗?按照你们的教导为什么就不能取胜呢?儿子虽然不如父亲,却也非弱智无勇之辈,如果让我带兵,一定要打胜一场大仗给您看看!”赵奢知道儿子病入膏肓,又劝了几次,那种自以为是的脾气还是不改。不愿总听教训,干脆长住宫中不回家。赵奢见他如此固执己见,伤心至极,终于给儿子下了定论:“赵国如用此子为将,必败无疑!”因此嘱咐妻子:“我死后如用赵括为将,你必拦阻,方保余生。”不幸的是,平原君如今要把赵括推上将台,担任统帅。孝成王与他共同生活多年,对他的英姿才艺,早就十分赞赏。一直就想找个机会重用他,有人推荐,当然同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