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哨基地附近
由聚合物组成的巨大组装手脚架间,一艘人类至今为止制造的最为庞大的飞船正在做最后的检查工作,由于太空工厂的体积限制以及分段建造时没有反重力技术导致无法将太重舱段运输上太空,而月球造船厂所能建造的最大型的飞船龙骨也不过640-680米不超过百万吨级的程度(如果算上外延伸的弹射甲板和一些天线组之类的东西,舾装后可以达到800米以上,但是实体结构龙骨不会超过700米)想要建造大型飞船就必须攻克一系列的难题。
要么搞出足以让运载飞船自月面或者地面大型工厂起飞,承受至少1。5G加速度相当于1。5倍重力作用下,还不会出现轻微形变的缓冲保护技术或者新型材料,要么搞出反重力技术,再要不就是弄出可以建造超大舱段的深空太空工厂群,不管是哪一种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和特么的扯鸡儿蛋一样的难度。
运载飞船要想脱离地球重力将巨型舱段送上太空,其起飞时的加速负载就足以让舱段对承受力的运载舰底板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要知道的,地球上正常1G的重力下,这种巨型分段已经够麻烦了,更别说动辄2-3G效果下而且吨位还是地球上水面船舶的3-5倍,那难度完全是次方倍增加的。
而反重力技术,这东西人类畅想了2个世纪,至今还是科幻技术,相反虚空移位器和跳跃器这种玄学技术倒是在这个宇宙里面相当容易掌握,这让不少科学家觉得自己是不是对“科学”有什么误会?理论上更加科学而且复合物理世界观的技术反而是连头绪都摸不到,反倒是魔法装置一样的玩意儿原始人都特么的会。
最后深空太空工厂群,这个倒是没有技术上的大问题,只有成本和年限上的,要知道重力低于0。1g的物体包括深空在亚空间是没有任何投影的,根本无法作为指向导航目标跳出,只能选择正常的虚空移位器飞行,而虚空移位器它也不是亚光速驱动器啊,飞行时间就足以让它被枪毙了——搞不好你工厂还没建好,飞船的技术就特么更新换代了。
而拉格朗日点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问题是,那地方既然环境优越,自然早就被各种民用工厂,科研机构占得满满当当了,船流量惊人,再往里面塞,这种巨型飞船出一次门估计就得造成一连串的太空车祸事件。
而且往返地月的各种飞船数量也多,可以说是拿个望远镜都能看见你们在造啥——这还怎么保密?露天施工让全世界人围观超级主力舰的建造全过程直播吗?
(当然,换一个种族就无所谓,但是人类嘛……宇宙虽大,不可你我共享!)
不过亚空间爆炸装置的出现,让人类建造超级主力舰就有了新办法,如果不能分段的话,那么就整段一次性建造,具体的办法就是找个卫星,把里面掏空出一个长约2。4km,宽450米,高300米的空间。
然后铺设好各种控制设备,动力中枢,一个个巨型的粉槽和板块,当它被填满为一个和预计建造的飞船差不多大的空间的时候,在内外铺好亚空间炸弹——然后BOOM!爆炸一体成型,直接BOOM出一个一体化船壳就好。
至于作为加工槽的卫星嘛……你以为鼠人们加班加点在清理的那些石头是什么?有了壳子之后,只需要找个地方把它固定好,然后就是艰难的切割和开孔的时间,通过多层套嵌起爆成型,内部也被分割出若干的基本结构来。
在用超聚合物铺出内脚手架和外部固定脚手架后,接下来的施工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封闭开口,外部通气供暖,工人们就像是在室内工作一样愉快的为它装上各种设备,内部设施,增强骨架等等。
而且这样的飞船由于没有任何的焊接痕迹,在承受机动过载时候也更强,同时表层的过于光滑,在人类进行了可控反照处理后,对于激光类武器的防御效果也是惊人的好,只要没看见账本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顶顶顶好的下一代主力舰的模板——直到收到账单为止。
除了中美咬着牙造了一艘外,其他国家都表示:我看看就好,看看就好,买不起还不能看看么?
而这种建造技术让制约人类飞船体积的问题只剩下了——钱!
理论上想造多大就造多大,新型爆炸超固体材料可以承受至少10Km以上的飞船壳体的需求,但,钱就是大问题了,作为爆炸成型的主要设备,亚空间爆炸装置需要使用海量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这东西的价格随着亚空间爆炸装置还有跳跃器的制造,迅速在上涨,而且人类能够开采到的这些矿物也是相当有限的——绝大部分还需要投入到民间市场,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扩张的动力。
除非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全人类进入战时体制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巨无霸飞船和舰队,但是,战时经济体制,真有那么一天的话,绝对不是大家团结同心,而是你们在前面顶着的时候,中美直接使用这种巨型母舰转移人口和工业设施溜到安全的星区去坐看风起云涌——人类只有在跑不掉而且必须死的时候才能团结同心啊。jpg
“工程部门撤离,指挥部门入驻”一艘艘作业飞船自这艘名为“秦”的帝国级母舰周围飞离,舰体周围不再留有任何多余的飞船。
“动力核心正常,冷却管道正常”舰体两侧弹出数面以平方公里计的巨型应急散热帆,填充了高效热工质的石墨烯散热管可以让飞船核心温度在超出散热系统冗余的时候,不至于炸船。
“舰内温度26℃,核心温度8。4BK(84亿开氘氦氘循环反应堆),亚空间散热模组1-24在线,动力输出管道连接倒计时……5,4,3,2,1!”舰体表面所有的指示灯光全部亮起,仿佛一座辉煌的太空之城。
“全动力接通,电力负载,全绿!亚空间散热模组工作正常!”
“保持热帆,提高动力输出到二档!”
“提升至二档”
“热负载无异常,热帆效率0,舰内温度26℃”
“提升至三档”
“提升至三档,热帆效率32%,热负载无异常,全部反应堆点火工作。”
“四档试车准备”
“四档准备,热帆效率92%,舰内温度上升,热负载达到饱和!”
“五档超载准备,期限10秒,准备!”
“超载准备,损控部门做好准备!倒计时3秒后开启,10秒后终止!”
“超载开启!”
“热帆效率120%,帆面正在熔毁!”热帆表面已经是一片猩红色,仿佛炽热的木炭一般的色泽,舰体各处不断喷射出超高温过饱和冷却气体。
“全反应堆超载运作……堆芯未出现异常”
“船内温度上升至42℃,启动紧急冷却系统!”
“备用系统启动,负载超饱和”
“停止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