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石银行第一笔交易就是拿一千亿美元作为保证金,兑换了六千五百亿华夏币。
这种兑换规则,不以汇率波动而波动,相当于货币互换。
同时,于越作为代表,开始在国内拿地。
至于那些地产公司手里的,他暂时不想要,因为现拿更便宜,并且更方便规划。
不拿则以,一旦拿了,就是十万亩起步。
比如在清河县,就拿了十二万亩地,紧挨着之前的广场,医院。
那块地都快到下面的乡镇了,拆迁规模并不大,不过投入不小。
全部都是以改善型住房为主,最小建面也有137平。
李远取消了公摊,不过房价不低。
十几万亩的超级大社区,‘米’字形商业街环绕,总共划分出来十几个区,每一个区之间互不相关,同时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总投资超过五百亿,这还是地没怎么要钱的情况下。
不过也有条件,建筑工人,材料,必须优先本地。
毕竟现在还愿意在房地产投资的人很少了,而房地产是最能够带动就业的工作。
李远的目标是招三万建筑工人,分批次,两年之内建成近三千栋楼。
不一定赚钱,可能要搭进去几十上百亿工钱。
主要还是模式探索。
首先建筑工人可以保证周围四个县城的劳动力能够派上用场,能稳定就业。
为了服务这三万人,服务整个项目,还会带动超过十倍的产值,提供十倍的岗位。
清河县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八,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大量没有工作的。
外出务工,一般工资不低。
如果能本地提供高薪岗位,带动是极其明显的。
一旦建成,假如卖出去了,这么大一个社区,需要至少几百个保安,两三千保洁,外加一两千服务人员。
以他们的服务宗旨,可以培养更多的技术型服务人员,比如接受小区房间清洁,装修,家用电器的安装。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房子卖出去,然后用服务告诉别人,这套房子是物超所值的。
地产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扩容。
否则华夏永远都富裕不起来,因为能挣钱的岗位,总共就那么两三亿个,剩下十一亿人几乎收入都在五千以内,甚至有超过六亿人月收入低于一千块。
换做别的国家,别说两三亿岗位,哪怕只有两千万岗位,依旧能让人均数值好看的很。
但是在国内,必须要有近六亿的岗位才行。
全世界的技术岗位加在一块,怕是都没有那么多。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地产都要崩了,依旧不能停的缘故。
地产是整个经济的发动机,没有地产,国内就会减少超过五千万的岗位……
之前的城区,已经规划好了,李远也懒得去参与,即便地段再好,对他来说也没有意义。
他要把老城区全部废掉,让老城区的房子一文不值,让那些规划不好,服务不好的楼盘价格崩掉,才能展示出自家楼盘的价值,才能让地产这个发动机重启,并且比以前更加强大。
以前地产关联的岗位不过五六倍。
比如一千万建筑工人,背后的建筑材料,衣食住行供应商,楼盘销售,加起来也就四五千万。
他扩容了服务之后,关联岗位可能超过十倍甚至十三四倍。
为了追求服务的极致,肯定要给员工好待遇。
不一定要多高的工资,在县城四五千也是顶好的,主要是安全感。
五险一金,逢年过节的礼品,年底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