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到这儿,李善长总是恨铁不成钢。
“禀父亲,今日有几个依附我李家的商户遇到些麻烦,特来向孩儿求助。
碰巧孩儿与曹国公李景隆约了饮酒,打算一起前去看看。”李鸾一脸轻松地回答。
李善长听完轻轻点头,并未深究。
不过对儿子这轻浮秉性还是有所警觉,不禁开口叮嘱几句:“去吧,行事务必谨慎!别让他人抓住把柄,招惹事端。”
“知道了,父亲且放宽心,孩儿晓得轻重。”李鸾满不在乎地答道。
在他看来,区区商人之事不过是举手之劳。
一个普通商家能起什么风浪?
行过一礼之后,李鸾便离开府邸坐上轿辇往城西而去。
原来此行他是要前往当下京师热门的正通酒楼,途中还准备与曹国公汇合。
两人素来相熟,早已说好一同宴饮。
至于顺带处理附属商户的问题,在李鸾眼中不过是小事罢了。
再看看另一边。
谨身殿内,朱元璋退朝后来到龙案旁批阅奏章。
虽有太子朱标代为处理大部分朝政,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无事可做。
只要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都会由他自己重新检视一次。
工作繁重可想而知。
而在龙案对面,是一块专为朱允炆预备读书写字的空间。
此刻小王子正在认真地临帖写字。
整个大殿内,只能听见毛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静谧祥和的气氛令人舒心惬意。
时光缓缓流逝,在祖孙二人专注工作的氛围下不知不觉过去很多时间。
终于朱元璋大致处理完手头政务,搁下毛笔,站直身子稍微活动一下筋骨。
而一边的朱允炆依然在认真书写,见状老朱不禁感到些许好奇,悄无声息起身走到孙子身后仔细观看。
这一看,朱元璋顿时眉头一挑。
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规划条目:“明军服役年龄俸禄标准,将士军功评定级别。。。兵士退役考核规范。。。治安捕快管理办法。。。”。
这些井然有序的规则制度从上至下写满了纸面。
此外,在每一项制度旁,都会有一个端正的框框相伴。
而这一处方框里头,又被细致地划分成了若干小巧的格子。
里面列举了相应的数字与文字,呈现出一种彼此相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