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似乎收到了太多“夸夸其谈”的文人名为劝谏,实为自荐的信,把只空谈道德的诸葛亮的信也归入这类庸人行列。
诸葛亮还向其他群雄写过信。
他曾致信益州牧刘焉,劝刘焉不要龟缩一地,趁着中原混战出兵关中,一举夺得长安等地,据巴蜀、汉中、关中,便能与中原相争。
刘焉倒是回信了,但只是一味地夸赞“诸葛珪”,邀请诸葛珪来益州做官。
至于搏一把什么的,刘焉是不可能听从的。
刘表也是如此。
诸葛亮让兄长诸葛瑾向刘焉建议,趁着中原战乱扫平江东,威逼益州,将长江南岸都划于治下。
刘焉的智囊团却认为长江南岸荒芜,没必要去争抢,而益州路途艰险,肯定会死很多人,咱们不是不想争,只是要等一个万全的时机。
诸葛亮叹气。
这逐鹿天下,哪里会有万全的时机?能有个时机就算不错了。
群雄逐鹿,就像是逆水行舟,你不进步,别人就比你多走一步。
不趁着中原混战,赶紧平定南方,你们在等什么?等中原的霸主决出雌雄后,再拱手称臣吗?
“刘盈啊刘盈,他们要是有你一半胆气,有你的父亲汉高祖一半胆气,这天下何至于此?”
诸葛亮也曾想过,要不要干脆投奔孙策。
孙策和孙权都年轻,或许能早早重用自己。
他也借着父亲的名义给孙坚、孙策写信,试图改变这两人的命运。
但……望天,连蹭信看的周瑜都成了他书信相交的好友,孙策愣是一次信都没回过。
诸葛亮劝孙策小心谨慎,不要仗着个人武力总爱脱离护卫。
周瑜回信,他已经当着孙策的面劝谏了无数次,孙策总是嘴上说好,下次继续。
当孙策死于刺杀时,诸葛亮都想模仿刘盈,嘲笑孙策“死得活该”“死得其所”。
就像是曹操管不住裤腰带,非得献祭了自己优秀的继承人,孙策大概也是在死前才后悔没听人劝。
“选来选去,竟然还是只有刘玄德了。”诸葛亮叹气。
孝期过后,他让借着父丧辞官的兄长带着幼弟先躲去益州,自己带着百余名艰难攒下的部曲,路上招了些流民充数,以客将之名投奔刘备。
原本诸葛亮是想让长兄和幼弟投奔曹操。
坐拥中原的曹操只要不胡来,天下肯定是曹魏的。
刘备和孙权能分走一部分天下,纯粹是曹魏做得不够好。
兄长和幼弟去曹操麾下,因兄长和幼弟都不会带兵,只当个普普通通的文臣,无论曹魏是存是亡,他们都会很安全。
自己在刘备那里地位越高,兄长和幼弟就越安全。
但家人们不愿意。
他们敬佩诸葛亮,相信诸葛亮的选择,想和诸葛亮同进退。
“玄德啊玄德,三兴大汉很难啊,那是逆天而行。”
但知道了未来,有过多次选择,窥见了末路,诸葛亮仍旧朝着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