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219 > 第242章 刘备全文完 相信后来人(第1页)

第242章 刘备全文完 相信后来人(第1页)

十五岁的刘备在母亲的催促下,接受宗族资助,背着行囊一步三回头地出门游学。

刘备的家境本可以很好的。

举孝廉是此时地方上选拔人才的唯一官方途径,士人想当上这个孝廉可不容易。

刘备的祖父曾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的县令。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曾举孝廉,若能活得长久一些,两代孝廉,足以积累出一个官宦贵族之家。

可惜刘弘刚举孝廉,还未授官,就在幽州小吏的位置上病逝。

那时刘备刚出生。

母亲带着刘备回到老家涿郡涿县,靠着织草席草鞋贩卖,艰难将刘备拉扯大。

幸亏刘备还有一层大汉宗室的身份。即使“前汉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血缘关系,离如今的大汉皇帝颇远了一些,但涿县做为大汉朝廷承认的宗室聚集地之一,税赋徭役方面多有减免,刘氏宗族在当地也算得上豪强。

刘备家中虽贫困,但当他的母亲将他带到不会夭折的年龄时,宗族就给他提供资助了。

族中聘请老师教导家族子弟习武、读书,伙食上也有补贴。

刘备在宗族的庇佑下学会了识字、算术和基本的武艺、骑术,个头也越来越高大,性子也越来越顽皮。

母亲举起了她的慈母棒,将越来越不安分的儿子赶出家门。

家翁和丈夫都是孝廉,你也给母亲赚个孝廉回来!

刘备第一次出远门。他所拜访的老师,乃是同郡老乡,大儒卢植。

卢植今年刚当上九江郡守,就平定了九江叛乱。可惜他才做出一点政绩,就生病辞官。

恰逢朝廷同意蔡邕、张驯等人校勘儒学经典,并刻于太学前的石碑上。卢植自荐编修,并在洛阳城外的缑山落脚,再开讲学。

卢植在入仕之前,就曾在老家涿县讲学。刘备启蒙时,就和同宗子弟去蹭过卢植的课,勉强能自称卢植的门生。

若没有这层关系,以卢植现在的名声,刘备不一定见得到卢植的面了。

但刘备虽有大志,心性未定,并不明白这次拜师有多重要。

按照原定历史轨迹,贫苦的刘备刚来洛阳,就会被洛阳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睛,染上了爱好华服、犬马、音乐的奢侈毛病。

卢植此次讲学只一两年,便会再次去庐江郡赴任。刘备沉浸在嬉闹玩乐中,不喜读书,完全荒废了这次求学。

待卢植再次赴任九江郡郡守,刘备便会回到家乡涿县,开启结交豪侠,拍胸脯当老大的任侠人生。

之后便是黄巾之乱,刘备在磕磕绊绊,败了又败,半被时势推动,半因胸中不平之气,成了汉末并立的三国霸主之一。

而这个时空的少年刘备在还未到洛阳时庄周一梦,醒来后就翻出行囊里已经很久未动过的启蒙经书。

他本就不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无人去询问他的改变。

在这颠簸的路上,少年刘备皱着眉头,手不释卷。

英气的少年眉间,镌刻下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淡淡的浅浅的沟壑。

待他到达缑山,等待卢植接待时,拿出为数不多的钱财,请求同样等待与卢植见面的未来同门借他书籍观看。

若是钱财不够,刘备便以劳动交换。

不是人人都带了仆从来,也不是每个没带仆从的求学之人都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刘备捡起了母亲教导的手艺,为人修补草鞋草席,甚至缝补衣服,终于又能每日都有书看。

向卢植求学的人中多是还未踏上仕途的少年郎。

少年郎心中总有一口还未被世道磨平,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傲气。

无论他们出身如何,在大汉的都城洛阳求学,总是要矜持一些,端好士人的架子。

刘备居然给人做粗活,被许多人视为自甘下贱,不愿意为伍。

与刘备同往卢植处求学的同族兄弟刘德然很不理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