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格格党 > 第225章 哥组if线2(第2页)

第225章 哥组if线2(第2页)

陆杨听到这句话,态度软和了点。

“你这不是会说话吗?”

谢岩听不懂意思,眼露迷茫,“嗯?”

陆杨不跟他说了。私塾下学,他要开始卖豆腐脑了。

谢岩和他聊天,过了时辰,没能提前进私塾,便坐在外头等他爹出来,眼睛望着陆杨,看他又拿碗盛豆腐脑,又跟人算钱收钱。围拢的人大大小小,把小小的摊子围起来了,陆杨丝毫不乱,每一张脸都记得,谁给钱了谁没给钱,他也明明白白,一阵忙碌过后,木桶空了,钱篓子满了。

巷子口有陈家兄弟催促的声音,陆杨手脚麻利的收拾东西,回头看了眼,见谢夫子夹着一卷厚厚的纸朝门口走来,他顿了下,等跟人碰面,笑眯眯喊了人,寒暄两句,才转身走人。

私塾这里,只是陆杨一天里短暂的一阵,忙完这里,就该回家收拾做晚饭了。

陈家的饭菜很难做,早几年,陆杨太小了,只能择菜洗菜,干点杂活,也是防着他偷吃,掌勺的人一直都是陆三凤。

想多吃两口饭菜,勺子就得捏在自己手里。陆杨再大一些,就会琢磨着怎么掌勺了。要让爹娘放心他,也要有个好手艺,更要会精打细算,一文钱当两文钱来花。

时至今日,陆杨赶上作坊不忙的日子,还会跑到街上,到处偷师学艺。哪家的谁谁谁做什么什么菜好吃,他都要上门讨教一二。

这天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一天。他要想着怎么从锅里偷吃两口,又要兼顾各人口味。口味很难顾上所有人,尤其是这家人很难伺候的情况下,所以陆杨会优先讨好陈老爹。这个家是陈老爹说了算。

而陈老爹很抠门,甚至敢提出二十文钱,做四菜一汤,还要有个荤菜的要求。陆杨给愁的!

陆杨找人学会了做素肉,用豆腐做的。又省又解馋,豆腐也养人,这一道菜,让陈家的锅铲稳稳落在了他手上。

这一发现,让陆杨极其热衷研究豆腐菜,平常卖豆腐,都会跟客人们唠一唠,看看大家伙都是怎么吃豆腐的,又好哪一口。

初夏的季节,豆腐已经放不住了。陈家迎来了豆腐菜的季节。

陆杨照常收拾,端菜出来时,冷不丁听闻一个消息——陈老爹不让陈家兄弟继续读书了。

这是陆杨预料之中的事,他这阵子还是可以去卖豆腐脑,但莫名的,他有点失落。他知道,他不会经常去私塾那边了。

陈家兄弟是家里的大宝贝疙瘩,陈老爹气急了才动手打两巴掌,孩子在家,若非必要,不会让他们干重活。男孩子皮实,屋里打闹一阵,就够陆杨收拾很久。

他们不读书,陆杨反而更累了。陈老爹知道家里小,不把他们拘在屋里憋着惹事,很快,外出送货的差事都被他们接手。陆杨很难偷闲歇息了。

两个儿子不读书,做豆腐的手艺就得教给儿子。陆杨早知道做豆腐的窍门,不在后头惹眼,免得陈家兄弟学得不好,迁怒于他。他又常在摊子前守着。

赶上陆三凤得空,他就要收拾家务。守摊子这等清闲差事,轮不上他。

这样一来,谢家父子就在他的生活里淡掉。像普普通通的街坊邻居,只是认得而已,来往并不亲密。

因为送豆腐的差事,也被陈老爹交给了两个儿子。想让他们不交束脩,就能蹭一堂课听听。也因此,陈老爹常拿陆杨举例,说他勤奋好学,脸皮厚,嘴巴甜,用他当榜样,训得陈家兄弟心生怨气,让陆杨又莫名吃了些苦头。

熬过夏季,进入秋天,豆腐坊的生意就好了,天气再冷一些,生意尤其好。

一场丰收过后,迎来年节,冬季可以吃的菜少,各家各户攒了银子,只等着花。

陈家所有人都喜气洋洋,但这是陆杨最恐惧的季节。

冬季严寒,他有冬衣穿。陈老爹好面子,会给他穿旧棉衣。

这是面上的事。在家里,那么多的豆子要洗,陈家舍不得用热水,他的手冻得发木,泡久了又发烫,反反复复,极为难受。

每当冬季来临,街上的乞丐也不好谋生,总有官差抬着冻死的人去埋了。陈老爹都会告诉陆杨,有些是陈年往事,有些是今年新添的苦命人。他告诉陆杨,没有家的人,就是这种命。

陆杨知道意思,他如果不听话,不好好干活,心思不老实,陈老爹就会把他赶出家门。

他虽说过得不怎么样,但他想活着。

今年的冬天,不出意外,又听见这些老话。

他笑得讨好,嘴上一串串的好话哄着,心中莫名想起谢夫子跟他讲过的一句话。原句他已经忘了。太久没念叨,早已记不清。可意思他记得,以前的事没办法,以后的事,他来得及把握。

他要活着。他又想到谢岩,这个书呆子都知道人要吃得饱,就得有本事。他哪能不知道?

本事,本事,他要再学点什么本事才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