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家父宋仁宗番外 > 第六十六章 扫盲(第3页)

第六十六章 扫盲(第3页)

十来个国子监生领头闹事已经很麻烦了,更何况是几十上百个读过书的进士举人,尤其是连普通百姓都会因此被调动汇集。

这就触碰到帝王的逆鳞了。

范仲淹已经隐晦向他透露过,他那个无良爹准备将汴梁报社收归朝廷,然后立法禁绝东京城中那些效仿而起,但成天胡说八道的小报。

对这件事的发生赵昕并不意外,不过是帝王试图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消灭不稳定因素的基操而已。

如果连这一点都想不到,不采取控制措施,反而说明是一个能力不合格的帝王。

哪怕是一手打造这个庞大机构的赵昕,也只是因为自身当下身份不合适,所以才让其仍旧作为一个民间机构罢了。

能够塑造思想的力量,必须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在报社正式被纳入朝廷体系之前,赵昕必须争分夺秒地对其进行塑造,使之更加贴合自己的理念,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前次薛泽给楚云阔带去的给百姓扫盲、读报纸,就属于月度大汇报反应上来的问题。

起因是因为普通州府不似汇聚天下英萃的东京城,识字且有意愿买报知晓最新消息的群体太小,导致人口虽众,却销量不佳。

于是就出现了有一个州府的小机灵鬼借着采风采访的机会实地调研,得出并非是老百姓不爱知晓新消息,而是识字率太低,根本看不懂的结论。

然后那个州府的售卖报纸方式就从看报纸变成了说报纸。

他们减少了报纸印刷数量,用多出来的钱盘下了一间茶楼,请了一个说书先生,每日里将新消息用说书的方式说出来,然后收听报纸的钱。

如果听得觉得满意,或者落了半截,那茶楼里就有完整的报纸观看售卖。

不过观看的报纸只有一张贴在公告栏,能不能看到全看您的本事,而且挤着看也太失身份。

所以还是不妨买一份,反正除去一个铜板的听书钱后只用再出一个铜板。

再捎带着卖点茶水零嘴,茶楼柱子上贴着着本地买卖消息和收钱打的广告。

不出三月,那间报社就扭亏为盈,整个州城中的百姓也大多认识了德意楼三个字,知道这家酒楼有上好的琥珀光卖。

这个经验被成功推广出去,让如今分布在各州府的报社十之七八都改成了说的形式,即便仍以售卖为主,也加了说报纸的形式。

而且在这一步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相邻州府互相寄送报纸,将其中故事性很强的刑案、奇事编撰成集,当成吸引人前来听报纸的手段,导致说书人成堆往报社投。

哪怕是捡些故事传下去也好啊!

赵昕在得知此事后,就传达了多在故事中掺杂抗辽平夏,学习古时名将,重现汉唐荣光,功名但从马上取思想的指令。

以及试着探索一下扫盲的方式。

纺厂的纺车在咕噜噜地响,不知何时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但在此之前,储备一批拥有基础文化知识的人总不会错。

赵昕也想过从系统中寻找答案。

但他的系统一如既往地垃圾无良,纯纯骗氪,如果他不买大礼包,给出的就是无限重复答案。

但凡他此时有能力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全国性的扫盲活动,那他还查个屁的系统资料库啊。

诶嘿,今日的汇报好像格外地厚啊。

赵昕打开信封,两沓纸就从中滑出,然后将其中明显要厚实许多的那一份翻过来,就见上面写着“韦州报社八月汇报·历三月扫盲经验方法汇总·楚云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