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继位的官家,苏洵并无什么恶感,最重要的是身入朝堂就能更好地给两个儿子找老师了。
所以苏洵只是稍微考虑了一会儿,就痛快地答应下来。
消息传回垂拱殿,赵昕如释重负般吐出一口气,他是真的怕苏洵像他已知的历史线中那般,称病婉拒。
正为他研墨的陈怀庆感知到了他这份情绪,担忧问道:“官家?”
赵昕摆摆手,笑道:“无事。”
只是还上了自己心中那份内疚罢了。
当初为了坐实神童之名,好尽快插手朝政,也为了不让神佛之说泛滥于世,引发不忍见的动乱,他将苏洵尚未问世的六国论据为己有。
而且抄还没抄完,仅止半篇,如此算来倒是便宜此世将来的莘莘学子了。
也许将来同苏洵熟悉之后,可以让苏洵续写出来?
但你若问他后悔不后悔,那他只会回答绝不后悔。相比起与西夏签订和约所交付的岁币,还是用苏洵文章的性价比更高。
积年内疚清去,赵昕思绪变得十分灵动,下笔如飞,令陈怀庆又担忧地问道:“官家?”
真没事吧?他打小就跟着官家,上回见着官家这么高兴是太上皇允了官家的婚事。至于上上回么,那都得追溯到庆历五年综学设立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陈怀庆都默默在心中为苏洵打了个戳。
赵昕再度得了陈怀庆提醒,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兴奋过头了,开始转移话题:“三司那边还没有人过来请见吗?”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点无论是古代兵家,还是范仲淹的遗劄、狄青新送来的军略方案中都着重提到了这一点。
辽国可是大国,无论是人口还是占地面积,都远非刚刚平定的西夏能比。而且还立国日久,国内凝聚力,或言之统治阶级的向心力是很强的。
再加上占据燕云十六州,地势上占尽便宜。
正所谓未虑胜先虑败,范仲淹临终遗策和狄青的想法不谋而和,要做好打长期战,拉锯战的准备。
所以粮草军需就成了重中之重。
为了不让辽国提前收到风有了准备,赵昕欲要同辽开战的消息目前还只有少数高官知道。
但这也给了朝内那些“稳妥派”钻空子的机会,因为需要秘密进行,所以筹措粮草速度快不起来
春鈤
的小动作延宕时日,迫使赵昕收回伐辽的念头。
赵昕对此心中有数,但对三司连个人都不派来汇报具体进度敷衍他一下的做法仍旧感到出离愤怒。
好好好,把我当成无良爹糊弄。
问就是没钱没粮,理由是伐夏的时候用光了对吧。
一而再,再而三,心气被拖没了,时机也被拖毁了。
好吧,看来他这新君继位的第二把火得往朝堂高层烧了。
换老板了,跟着改换工作作风也是很正常的对吧。你们不能只在紫宸殿朝会的时候下拜称我为官家。
赵昕笔走龙蛇,把最后几个字一气写成,然后将笔搁回笔架上,淡淡道:“怀庆你亲自走一趟,去给韩相宣一道旨意,就说朕想让他去督查一下三司的账。韩相要是不愿查,查不好,朕就要找军中保险郎和算学的学子们帮帮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