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座宿阳城墙并不是以前大于时期就有的,而是后来重建的,为了修建都城的城墙,足足出动了三十八万民工,用了将近二十五年才修建完成。
当年大燕灭大虞一战,燕军攻入都城城墙之后,大虞军队拼死抵抗,那一战燕军折损士兵二十万,瓮城之中尸骨遍地,人堆叠着人,尸骨堆叠着尸骨。
最后燕军攻入城池,战争过后,人们收敛尸体,清点兵器,在瓮城之中发现了已经激发出来的八万支箭矢,还有贮藏在其中没有动用的十二万只箭矢。
第一重瓮城与第二重瓮城之间,距离则有二十丈,设城墙滚石机关,用于防备攻城的敌军,下方地面是砂土混合小石子,并没有泥土坚实,这是为了避免敌人架设云梯登城。
城墙的侧面甚至还设置了小道用以诱敌,敌人会以为那小道是用来登上城墙的。而实际上小道之上遍布暗器孔,时不时就会有人将长矛利剑伸出来,把敌人扎成刺猬。
而就算敌人从正面强攻进入了内城,城门之上也设置了机关,会有数十万斤石灰倾泻而下将敌军尽数覆盖,然后城墙上方浇水,生石灰遇水灼烧,将敌人烫伤。
第三重瓮城的城门与第二道城门相隔仅十余丈,并且城门并非互相照应,而是微微错开的,这是为了限制大型冲车驶入城中撞击后面的城门。
而这十余丈的距离不仅可以用火油浇灌,以火攻战胜敌军,更可以在城墙的夹缝之中布置弓手以及自动连发的机关弩暗器,上方的每一方城墙都至少设有三个弩箭激发口,一旦敌军侵入,便会箭如雨下。
第三重城墙上方还有断龙石,砍断铁锁断龙石就会立刻落下,将通向城内的道路死死封住。
那个断龙石是当初都城建造之时从别地运送过来的,精挑细选,重达十万斤。
大燕建潮八百年以来这断龙石从未落下过。
袁遥确信,这断龙石就算落下了,也抵挡不了武国军的火炮。
他非常走运,得到了皇帝姬麟的赏识,被派来驻守主城的城墙,而另一位守城大将谢擎则被派去驻守北面的城墙。
姬麟和谢擎都认为,武国军极有可能从北面或者东面的城墙开始进攻,因为那不是南面的正门,如果强攻的话会容易一些。
在国军仅余三日就能到达宿阳的时候,袁遥觉得是时候动手了。
他指派可以信任的将士,暗中对着第二道瓮城里面的石灰粉浇水,令其受潮,这样它就会失去作用。
然而浇水的士兵一个没控制好,水放得太多让石灰放热了,滚滚的烟雾从缝隙之中升起,一下子引起了另一支驻守城墙的士兵的注意。
等袁遥听到信的时候,负责浇水的那几名士兵已经被严密关押了起来。
负责看守宿阳正门的将军名叫陶慧。
原本正门是谢擎看守,姬麟把谢擎调去北面城门,于是正面城门的看守工作才落到了陶慧手中。
待袁遥匆匆而至去找陶慧,他神色紧绷,心中已经盘算着推谁去将这个罪名给挡下来了。这个罪名,他身边的副将担得,亲卫担得,但唯独不能他自己来担。
因为他是主将,没了他,里应外合之际就功亏一篑了。
罪名是一时的,只要熬过这三天,等武国大军兵临城下,破开城门,占领宿阳,那顶替了罪名的人未尝没有活命的机会。
他已经派人给手下的李将军送了口信暗号,她只需一听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也是他们早就商量过的。
若要成大事,怎会没有牺牲?
然而感到牢房之时,袁遥震惊地发现自己的士兵并没有被严刑拷打,只是被关了起来。
陶慧好整以暇地坐在牢房外头的一把破烂椅子上,身边一个人都没跟着,桌子上只有一道烛火在燃烧着。
“我告诉手底下的人,是他们这几个人巡逻太累没地方休息,所以在城墙上撒了几泡尿,没想到城墙年久失修,已经漏了缝,流了进去,所以引发了石灰起烟。”
陶慧看着袁遥似笑非笑。
袁遥如蒙大赦,但是又担心这是陶将军在诈他的话,于是只是一味装疯卖傻,假装不觉。
“太不像话了这些人!都怪我军纪不严,险些酿成大错!多谢陶将军替我管教下属,我回去一定赏他们二十军棍,免得他们再出大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