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三字经 > 第8章(第4页)

第8章(第4页)

相比其他人幻想的是普通女性,这类人在主观客观上面临更巨大的阻碍,迫使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去消解邪欲。

六月底转眼就到,在中考的前几天一个晚上,我还和几个同学去通宵;翻墙时候还被巡查的教育处主任发现,反正天黑,他也认不出我们更抓不住我们,我们压根不鸟他的呵斥,风扯紧乎,颇像顽劣的猴子。

至于中考当天、考试的感受,我是一概不记得了,说重要嘛重要,说不重要嘛反正重点高中是手到擒来。

也不期待放榜,毕竟考得再好也没有什么奖励。

不过接下里整整大两个月的暑假,令我觉得生活万般美好。

暂时没有任何烦恼,就是玩,最令人激动的还是迎来了和母亲的朝夕相处,父亲基本都在外地工作。

也正因如此,从前令我感到无比痛苦的一点点农活都变得有趣起来。

母亲的存在,完全令我忘记做农活的疲倦。

当气温逐渐升高,当人心渐渐躁动,当人们身上的衣物愈发清凉,被青春期洗涤过的夏天,我期待着从母亲那里赢得另外的属于少年的禁忌体验。

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暑假里,我虽对母亲藏有觊觎之心,但也并非是完全被欲望所控制。

能吸引中学生注意的还有好多好多事物,一场篮球、山塘河流的一次野泳、捞虾抓鱼网鸟、清风半夜玩上单机游戏……所有这些事情一样能给我快乐,也令我看上去更像一个正常的完整人格的未成年学生。

只是,当外界的激情消退,当母亲在家中无意展露了女人的一面,我就会开启不道德的念想。

大部分是在自己房间、在洗澡时候的幻想。

没有好机会的情况下,我不会再打草惊蛇了。

以前的寒暑假,都只能跟寨子里的人玩耍。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升高,一旦暑假来到,那些曾经在校园里与你形影不离的好同学好朋友,就直接相忘于江湖了。

因为通讯与交通不发达,虽然不算很远,可几公里距离就是天堑了。

毕竟我们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开摩托,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空闲的的摩托。

在同一个村子里的小学同学尚且因升学而生疏,何况来自不同村落的中学同学。

好在乡村的山野田河,依旧馈赠了我们一个独一无二的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没感到精神世界的匮乏。

乐极生悲的是,母亲那份工作的事情,一直是萦绕在我头顶的一团乌云。

很难说清楚那时的心态,就好像如今的几岁小孩不舍母亲的出门工作吧,至少感觉被抛弃了一部分。

那时的我还有着幼稚的自私心态,希望母亲围绕着这个家团团转,哪里能理解出去工作也是为了这个家庭,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与成长。

我更担忧的是,母亲出去工作后,将会遇到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人,似乎有些我无法控制的事情要发生。

这种担忧源于我小时候看过的一场电影——1984年张艾嘉主演的《高粱地里大麦熟》。

张艾嘉饰演的妻子,因为丈夫重伤卧床,断绝了生活来源,为了家庭为了年幼的儿子,先是被抵押到妓院,后来又屈身于一个军官,丈夫在痛苦与生活的无奈中接受了这一切,不仅将妻子拱手让人,连儿子都送给了别人养。

可悲的是,这对夫妻仍旧恩爱,最终只能在夕阳西下于高粱地里野合。

这电影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由家庭悲剧催生的屈辱感,淡淡叙事感染上一重无奈的抑郁。

不过坦白说,首先声明我本人没有绿帽绿M情结,因为片中的妻子同时又是一位母亲,小小年纪的我竟然觉得后期沦落于悲剧的女主角反而令人更有欲求。

正是因为旧社会多灾多难给原本亲密无间的恩爱夫妻制造了一道鸿沟,后来的“偷情”反而更有异样的吸引力,更令人甘之若饴。

我或许有点被迫害妄想症,或是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极端,看到母亲即将出去工作,总会想起这部电影。即使背景与面临情形毫无相似之处。

那时候我内心确确实实希望母亲这趟“求职”失败。

可她在上次县城之旅之前已经“进修”了三个月,正式入职成为乡镇上班族是不可避免了吧。

在我中考之前,我就在想,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现在已经入职了。

考完试那天我恨不得马上到家,问问母亲现在是什么进展了。

那天到家后,母亲没有过多问我考得怎么样,她还是那个要求,有高中读就行了。

而我很多次想问她工作那事,又觉得开不了口,一个臭屁孩问这个总感觉怪怪的。

第二天晚上准备晚餐的时候,我在厨房帮烧火,母亲娴熟的炒着菜。

她穿了一件宽松的蝙蝠袖T恤,到膝盖的纯棉短裤,很普通的居家穿着,只是那袖口过宽大,稍微抬手就能看到内衣的样子,伸一只手进去也绰绰有余,在摇摇晃晃中,总有种叫人伸手去掏一把的冲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