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曹操屠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如项籍屠襄城,太史公没用“屠”,而用“拔”,但“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刘盈问道:“他一定会吃小孩吧?”
韩信、刘肥、雍齿想起项籍确实如此残暴,以为刘邦说谎是为了让刘盈不去找项籍,都重重颔首:“对,他会!”
作者有话说:
三更合一,欠账-2,目前欠账1。5章。
碎碎念:
1、
纯乎帝王,无一毫草泽气。——明代钟惺的《史记》注解
2、
“屠城”在古籍中的用法,随着时间不同而词义有所不同。
在唐之前,“屠城”与“攻克”等词义相同,如果是屠杀,则会增加“大屠”等定语,并增加杀人的细节。用“拔城”也一样。
以项羽举例。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史记》
这里屠城,但没有屠字。
再看曹操。
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
这里用了“屠”字。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
这里也是用“拔”。
招君璋之众,只用尺书。屠师都之城,无亏寸刃。——《全唐文·李渊》
这里用了“屠”,但李世民打梁师都,是梁师都他弟献城投降。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说自己平定天下很仁义,只需要“尺书”招降,不动兵刃,就能得到城池。
所以南朝的范晔这样注解:“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
不过在唐朝建立后,“屠”字基本就是屠城的意思了。如果再加上“大屠”,那铁定是屠城。
唐朝颜师古:“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到了宋元那个盛行大屠杀的时代,屠城又有了新名词,为“洗城”。
虽然刘邦攻城也有几次用了“屠”字,以楚王商议谁进关中时,老臣认为项羽多杀降屠城,而刘邦为宽厚长者,至少在刘邦入关中前,应该是没有屠城记录,名声较好。当汉王后就不清楚了。
3、
在外族真的有气节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坐大牢后死了。
明堡宗还是很厉害的,在瓦剌吃香喝辣,离开的时候也先等人还伏地痛哭。明堡宗和也先感情很深厚,回去就给也先立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