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看阁

笔看阁>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千山不关 > 第288节(第1页)

第288节(第1页)

李承乾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李元亨谋反之事虎头蛇尾地结束,但影响却十分深远。当日李承乾在已经知道世家参与的情况下诱导李元亨亲口说出来,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处理世家,没想到李元亨倒十分配合,几乎将所有大世家都拉下了水。虽然不能因为李元亨几句话就给世家定罪,却可以以此为由展开调查。世家没有真正干净的,缺少的只是调查的理由,更别说李承乾和李世民这些年拿捏了世家不少罪证,李承乾一声令下,没多久就查出世家侵占良田、蓄养隐户等罪名,伙同李元亨谋反的证据也被摆上了御案。接下来便是单方面的清扫。世家早就不复从前风光,否则也不会狗急跳墙妄图造反,罪证确凿,他们再没有还手之力。除了作恶的主犯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李承乾并没有过分牵连其他人,却也将世家扒皮伤骨,使他们彻底沦为普通家族。但对于李元亨的处置却有些为难,李元亨犯了谋逆之罪,按律自然该杀,可是他毕竟是李渊亲子,李渊年纪渐长,身体也不太康健,李承乾不得不考虑他的心情。李渊倒是送来消息,让李承乾不必顾虑他,按照律法处置李元亨即可。但李承乾思虑再三,还是饶了李元亨一命,按照李元吉的旧例判了流放。至于李元亨能不能比李元吉活得更久一些,那就看他的本事了。此令一出,众人皆称赞新皇仁孝,李承乾的声望更高。经此一事,李承乾算是彻底坐稳了皇位,所有人都知道新皇虽然年轻,却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谁要是想犯上作乱,就要先想一想自己的脖子是不是比李元亨和世家更硬。没有了世家,李承乾再无掣肘,开始一心搞发展。正文完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的大军也已经逼近吐蕃。吐蕃还在做着先搞发展,过几年再攻打大唐一雪前耻的美梦,没想到唐朝大军就兵临城下了,非常恼怒。在吐蕃的人看来,他们国家兵强马壮,赞普松赞干布更是天降圣主,是与大唐并立的大国。上次吐蕃主动遣使求娶大唐公主,已经充分展示了吐蕃的诚意,给足了大唐面子,可是大唐不仅不领情,还态度轻慢,显然不将吐蕃放在眼里。他们没有主动攻打大唐(因为穷)已经很宽容了,大唐竟然还敢对他们出兵,实在不知天高地厚!吐蕃的将领们争相想要出兵,好给大唐一点颜色看看。松赞干布的确很有军事才华,他手下的将领不说品性如何,至少能力和勇气都不缺。唐军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松赞干布也只能放弃韬光养晦的计划,打算排兵布将与唐军一战。此刻松赞干布是有一点后悔的,之前求娶公主也就罢了,后来实在不该一再挑衅大唐,虽然出了一口恶气,略微安抚了国人的不平之气,但却惹怒大唐,不得不提前与之一战。如今吐蕃还不够富足,而打仗是最消耗金银物资的,此战后吐蕃必定元气大伤。但后悔也只有一点点而已,松赞干布对自己和自己的军队很有信心,不认为此战会输。而大唐主动出击固然对吐蕃不利,但也有相应的好处,那就是吐蕃不必千里跋涉,少了许多粮草消耗,这对现在的吐蕃来说非常重要。等他们打赢了大唐,莫说重提公主和亲之事,再多要些好处也是可以的,届时有中原的粮种和技艺加持,吐蕃便可以快速发展。这样算下来,或许并不比他原本的打算差。松赞干布越想越兴奋,信心满满地调兵遣将,打算好好给唐朝一个教训。然后就被大唐打得抱头鼠窜。大唐似乎对他们的部署十分清楚,总能精准打击到痛点,而且火炮攻击力真的很猛,他们引以为豪的铁骑甚至不能靠近大唐军队,就被炮火冲击得四分五裂。直到这时候松赞干布才明白,传言中对大唐武力的形容并非夸大其词,甚至有些保守了,言辞竟成了一种限制,无法完全描述对方的可怕。而周边小国也并非他猜想的懦弱无能,所以才对大唐卑躬屈膝,只是在大唐对东突厥那一战见识了大唐和火炮的力量,被吓破了胆而已。但现在知道也已经晚了,吐蕃兵马再强,在火炮和无人机夹击下也没有一合之力。更何况吐蕃将士经此一役斗志尽失,即便松赞干布亲自上阵鼓舞士气也无济于事。双方力量悬殊,即便松赞干布百般抵抗,唐军还是一路攻城掠地,两个月后攻破吐蕃的首都逻些,活捉赞普松赞干布,吐蕃就此宣告灭亡。几日之后,李世民在亲兵的护卫下走进了这座在他看来低矮破旧的小城。“这真的是吐蕃的都城吗?”亲卫有些不可思议。尽管这一路走来他们早知道吐蕃很穷,但连都城也是如此,还是令人难以相信。逻些的房屋低矮破旧,黄泥加木头的构造,大唐的贫苦农民都不会住这样的房子。道路也极窄,坑坑洼洼,莫说水泥,便是青石都见不到几块。百姓自然不敢出门,不过从破了洞的窗户能隐约看到里面的人,大都是面黄肌瘦,衣裳也单薄破烂,看起来跟难民似的。再对比长安百姓的滋润富足,众人都有些唏嘘。李世民心情更为复杂,吐蕃如此贫穷,但在他的梦中,松赞干布却带着他的子民称霸一方,甚至能与大唐分庭抗礼,不得不说是个人才。李世民暂时住进了吐蕃的王宫,处理后续诸事。地盘不是打下来就行的,还需要好好治理,才能令之真正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领地。有东突厥的例子在,处理起来并不算太难,唯一令李世民头疼的还是吐蕃的穷。这么穷,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若处理不好,岂不是还要大唐接济?好在李世民有个好儿子,没让他头疼太久,李承乾就送来了大量官吏、匠人、工具,最重要的是还有好几样作物种子。这是李承乾根据吐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意挑选的,还在系统里买了两样,虽然花了不少积分,但是李世民攻克吐蕃,李承乾得了一大笔积分奖励,若能将这片地区治理起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积分进账,这笔买卖很划算。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属于大唐,作为大唐的皇帝,李承乾可容不得治下百姓过这种苦日子。李世民在吐蕃待了几个月,期间还抽出时间见了松赞干布一面,松赞干布不愧他的名声和功绩,即便已经成了阶下囚,面对李世民也不卑不亢,对答更是极有水准,李世民对他颇有好感,这样一个人才浪费了太可惜,合该为大唐所用才是!李世民起了爱才之心,却并不着急,松赞干布太骄傲,也太年轻了。年轻就容易冲动,想要他心甘情愿为大唐所用,还得再磨一磨性子才是。待一切步入正轨,李世民就将政务交给李承乾派来的官吏,自己扭头带兵攻打吐谷浑。一整个冬天都提心吊胆的伏允可汗:“!!!”他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就不逞那点口舌之利,谁知道唐皇真的会不远数千里跑来打仗啊!伏允可汗痛定思痛,决定主动出击,在李世民大军到达前,他直接举白旗投降了。所有人:“……”伏允可汗丝毫不以为耻,连东突厥和吐蕃这种军事强国在大唐火炮面前都没有还手之力,吐谷浑就更没希望了,与其垂死挣扎,还不如识时务一些,既能保全吐谷浑的百姓,自己也能在天可汗面前得些脸面,何乐而不为?李世民对伏允的识时务很满意,不仅没有囚禁他,还给了他一个虚职,日后到了长安也能体体面面过日子。有了这个例子在前,其他国家也该多思量思量。正如李世民所料,其他国家都开始思考自己的路。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明白李世民来者不善,他们肯定是逃不掉的,选择只有两个,战或者不战。不战就像吐谷浑那样投降大唐,灭国后捞一个小官当当。当然了,以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心胸,只要他们有本事能立功,日后也可以升官晋爵,过人上人的好日子,比如阿史那社尔,原本是东突厥的贵族,东突厥被灭后在大唐为官,如今不仅是大唐名将,还娶了无上皇的女儿衡阳公主,日子过得风光极了。他们若能去天朝过这样的日子也算不错。战的话就像吐蕃,被打服后灭国,然后什么也得不到。这样一想,似乎他们没有选择。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有第三个选择的,那就是提前投降。是的,就是高昌。自从大唐和吐蕃开战开始,高昌国王鞠文泰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盖因大唐的出兵理由明晃晃有一条:与高昌勾结图谋不轨。不夸张地说,收到消息的那一刻鞠文泰差点晕过去。高昌不过是弹丸小国,仗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缺富贵,兵力却没有多少,一直以来都靠抱强国大腿苟活。当初大唐初立,高昌就是头一个投诚的,滑跪得非常丝滑,和自恃强大的其他番国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这次之所以敢和吐蕃勾结,除了不忿大唐对焉耆的处理,也是看大唐这些年不动兵戈,且两国相距数千里之遥,莫说大唐未必能发现他的小动作,即便发现了也多半只是斥责一番,难道大唐还会为了他这个小角色出兵吗?说白了,高昌就是仗糊行凶。但是鞠文泰万万没想到大唐居然真的发兵了,而且还知道了他做的事。更可怕的是,他心目中的靠山吐蕃一个照面就被打败了。鞠文泰简直想吐血,心知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见吐谷浑投降后待遇不错,几番思索后决定不劳烦天可汗跑一趟,自己主动去投降。不仅省了大军出征一回,还能把高昌和吐谷浑放在一块治理了,不用天可汗费二次心思,怎么不算贴心呢?鞠文泰:乖巧jpg鞠文泰如此识时务,李世民便没有为难他,同样封了个虚职收下了高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