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她居高临下,龇牙咧嘴,一脸怪相,便显得眉尾低去的细柳眉,都不那么客气。她还折树枝去砸店主:“喂,别发呆,叫你呢!”一副年少菩萨像,声气却似个恶童。店主一下子回过神来了,捂着额头,退了一步,道:“小娘子,你怎么坐在树上?快下了,别坐折了杏花枝,我还要拿杏花做香饮呢!”少女道:“你回答我的话,我就下来。你们刚刚说的‘太乙观’是什么东西?”这倒没什么稀奇,大周人都知道。原来,大周崇道,从皇帝到百官,都喜欢与道观、羽士往来。甚至,上一任皇帝自己都兼出家,给自己取了道号,养了颇一批道士,甚至还封官。原本得意的叫什么“觅真观”,盛宠无二,堪称国师。后来,不知怎地,就悄悄地被另一处道观顶了,那道观结交文武,连原本不满皇帝偏爱羽士的大臣们,也颇多赞誉。此观如今成了大周一等一的大观,王子皇孙,妃嫔夫人、公卿贵妇,无不争相拜访,就叫做“太乙观”。李秀丽听得很惊奇。她前几天学会御风术之后,整整玩了快两天,才想起丁令威的托付,就打算去找太乙宗的门人。可是,忽然发现,事出突然,他只告诉她,要把这信物交托他的同门,却完全没告诉她地址和找谁啊!偌大的人间,叫她哪找去?更懊恼的是,因此,她才一拍脑袋,想起,她也把傀儡刘丑忘在大夏了!这七八日,她出了山林,一边在周围游荡,一边试探这个阳世的深浅。顺便,摘了颗发带上的珠子,换了身衣裳,让当地妇女给她重扎头发。却发现,这个阳世好像并不如丁令威嘴里说的,好像即刻要崩溃,虽然一路被打得丢盔弃甲,缩在江南,但还有点样子。但有一件:她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也感知不到大夏那样的幽官们。这里的城隍、土地,真好似纯然的泥胎石像,无神也无灵。皇帝百官,也没有一个修行者。否则,早在她大闹法场的时候——她现在知道自己当时撞上什么场面了,就该被幽官们满城地追着了。今日里,因春风正好,她随便选了一颗树枝最遒劲,躺得最舒服的杏花树,翘着脚,随便摸了一本教科书,拿着它,做几道题,果然就睡意上涌,在树上眠去。但以她如今的修为,即使是睡梦中,这些人的谈论,也声声入耳,一字不漏。“太乙观”三个字更是瞬间让她清醒过来。太乙观。太乙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说不准,正是仙鹤的同门。她正思量之际,从村子里,气喘吁吁跑出个村童,叫道:“三叔,三叔,大事不好啦!石匠跟赵家大哥他们,跟官差打起来啦!官差他们上、山查看,说石匠和赵家大哥他们,私下修龙女庙!”“什么!”店主一怔,登时心急火燎,连摊子也顾不得,便匆匆往杏花村赶,半点停顿也无。显然,根本没把细长眼、白胖脸的画像和树上少女联系起来。闻此言,李秀丽却升起了好奇:龙女庙?按他们刚刚说的,这不就是给她修的庙吗?她脚尖一点,踩着春风,跟了上去。杏花村后有一小丘山,不算高,林密草深,但物产贫瘠,连梯田都垦不出几亩,果树种在这,也往往果小酸涩。有富户买了半座山,便嫌累赘,搁置不管,勉强用围栏略作标记。但剩下的山,却足以供附近的村民砍柴、采药、偶尔挖些野菜,又有杏子结出,可以尝鲜、买卖。也因此,杏花村在临江府,算是比较过得去的村落。这些年来,北方剧变,继燕云十六州之后,大周仅剩的拒外族的国之藩屏——北地三镇,又被狄人拿下。以至于中原门户大开,国都城破,前二任皇帝,皆坦身牵羊,膝行献国,与王子皇孙、妃嫔公主、文武公卿,俱被狄国俘虏。唯逃得一个如今的大周王爷,一路抱头鼠窜,逃至江南,依仗江河天险,继位大宝,改原南安城为“玉京”,再起国祚。皇帝都已南逃,中原故地,百姓命运更是流离惨烈。狄国铁蹄,踏破汉人都城,肆意屠杀汉民。中原义士、义军络绎不绝,狄人镇压就更凶恶。因此,大批的北地的汉人百姓,都纷纷逃向南方。许多人千辛万苦,过河渡江,总算在江南安顿下来。但更多的百姓,却埋骨路旁,更是被狄兵堵在河畔,杀得血染河水,尸首堵得大江几乎断流。临江府作为江畔的繁华大城,自然也逃来了许多渡江的北地百姓。华武兴在江北抗击时,救下了众多民众,即使他被九道金牌勒令南归时,依旧用大军,为许多逃难的中原百姓开了一条路,自己率兵为百姓断后。于是,中原百姓,数十万人扶老携幼,衣衫褴褛,随华家军南渡。江南的土地本来就瓜分殆尽了,甚少闲田旷土。逃来的百姓让田地更加紧张,何况华家军每次北上,都随军而来大批民众。但这些都是故国之民,是原北地汉民,随军南下,都“心向王化”,大周不能不安置。附近州府,但有稍微余地,皆分派南渡之民。临江府处在江畔,不但有朝廷分派、华家军当时请求安置的百姓,还有不少自己逃难来的民众。杏花村,就安置了几十号的南渡百姓。这几十号人,都是当时随华家军渡江来的。当时,华家军刀枪犹豁口,甲胄尚滴血,连骑兵的马都有缺耳朵少尾巴的,显然血战之后,连休整的时间都没多少。回京复命之前,华武兴之子,华云飞身披盔甲,脸颊上还有伤痕,就亲自登门拜访临江知府,请在临江府留下一批百姓。言说,这些人中,有中原自发抗击狄兵的猛士与其亲眷,路上也曾襄助华家军砍杀狄兵,有功。请好生安置。朝廷听说了这件事,甚至还特意批准开拓山林,挤半干衣服似的,从当地豪族那化来了近百亩地,用以安民。这其中多出的五十亩地,就是分给了杏花村,还许以山林的更多使用权。因为那几十号人中,有十七人,选择在杏花村里安身。这些都姓赵,乃是一族子弟。其中为首的,唤作赵子英,就是那位华云飞曾说过的抗狄义士。杏花村是个大村,村民近四百人,大都同姓。赵家人来了之后,与村民相处得却很不差。第一,这十七人基本上都是健康强壮的青年,连其中的五六个女眷,都习武练刀,且因为他们的到来,杏花村多了五十亩地;第二,概因赵家人很有教养,不但人人识字,又都会些铁匠木匠养蚕织布刺绣乃至给人和畜生看病接生的硬手艺,还被领头的赵子英管束极严,几乎令行即止,简直当做兵卒管束,进城务工、四野卖手艺,田不够,也可以活得相当滋润;第三,赵家人渡江之前,就与杏花村这边,有较远的亲戚关系。所以,即使能去更好的地方安置,赵家人依然婉拒了知府的好意,落户杏花村。赵家人非常感激华将军父子,只是因某些原因,不曾加入华家军。华将军父子被含冤下狱,污蔑为造反的消息传到临江府,他们极气愤。赵子英带着族人,亲自写了一份血书,走遍临江府,邀请所有愿意的北来百姓,签下万人手印,带着血书,准备去玉京之中,向官家递上血书。因收集血书,他们晚了一两日,民间就已经传开。说华武兴父子已经被推上法场,却被龙女救下了,驱赶天狗,映证了官家口中的“天日昭昭,则将军无罪”的誓词,从而暂时免除了性命之忧。赵子英一家听到华将军被贬为庶人,举家田野耕作,终于逃脱牢狱,这才松了一口气。心中感念救下华家人的龙女。这几日,听说各府都有人打算建龙女庙。赵家人也忙凑了银钱,邀请石匠,也要在杏花村的丘山上,无主的空地,为龙女立一庙宇。既然不占杏花村的地,村民们也不觉有异。何况大周民间本来就祠庙甚多,什么山神石头仙的,都能有庙有观。多一座新鲜的龙女庙,也不稀罕。哪知道,官差前来巡村贴通缉令,宣告村民。石匠和他两个儿子,正抬着粗粗雕出个人形模样的石头神像上山,还有赵家人抬着几块大木头,提着漆桶,捧了砖瓦,拿着斧头、锯子、凿子,一大伙人结伴往山里走。被官差撞了正着。见此情形,不由官差不起疑,暗中跟了上去,果然发现他们在山腰的林中空地,依凭原来的的一座废弃荒庙,重新扎下梁柱,砸实土地,修补砖瓦,打扫庙宇,更换牌匾,雕琢新神像,替掉旧的不知名残破神像。干得热火朝天,几日功夫,就像模像样起来。连神主牌都准备好了,就放在大松树下。官差定睛一看:那神主牌,赫然写着“赤霞龙女”四字。龙女无名,不曾留下尊号于世。但因她当时着红衣,飘拂飞升时,宛如赤霞。所以,民间悄悄地流传开来,都称其为“赤霞龙女”。这还了得?他们就是来张贴海捕文书,通缉这妖女,顺带警告百姓,不准修其庙宇的。结果这群人就在他们眼皮底子下修起龙女庙,一点面子也不给!双方当场就起了口角,官差欲砸神主牌,登时惹恼了赵家人。赵家的汉子们挽着赤胳膊,个个精壮的背上还在淌汗,虎视眈眈,围了二官差,双方对骂起来。眼看脸红脖子粗,就要动手。上山看建庙热闹的村童,见势不妙,赶紧撒丫子下山,跑到村口叫卖茶的店主。只因店主就是村里与赵家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又因他经营着得体的茶摊,消息灵通,收入不错,在村里颇有威望,经常弥合外来的赵家与村民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