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那是顾老师的代表作。”林若曦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专业冷静,“他在探索感知的边界和现实的多重解读。”
李明轩继续翻阅作品集,突然在一个不起眼的章节中发现了几张照片——虽然角度和光线经过艺术处理,但那个模糊的身影轮廓无疑是林教授。
特别是其中一张,光影交错中,她侧立窗边,表情若有所思,带着一种李明轩从未在课堂上见过的脆弱和感性。
这些照片的风格与林教授笔记中提到的『边界』系列惊人地吻合。
“李明轩?”林若曦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拉回,“你看起来有些心不在焉。”
“抱歉,老师。”他匆忙合上画册,“只是在思考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对了,您最近论文的修改进展如何?”
“进展顺利。”林若曦答道,却微微别过脸去,“不过还需要几次讨论才能定稿。”
几次讨论。
李明轩在心中默默重复这个词,想起笔记上的“10点,工作室”。
一时间,他陷入了道德困境:作为学生,他无权评判导师的私生活;但作为一个尊敬林教授的人,这种可能存在的不当关系让他深感不安。
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李明轩不断在头脑中挣扎:知识与欲望的边界在哪里?
导师的私生活与学术成就能否分开评价?
如果发现敬重的人有不道德行为,保持沉默是尊重还是纵容?
离开图书馆时,他听到两个艺术系学生激动地低声交谈:
“真的!昨晚我想去工作室取材料,门开着,看到顾老师和一个女人。那个姿势绝对不是在讨论学术问题!”
“确定是教职工?不是学生吧?那可就严重了。”
“没看清脸,但绝对是成年女性,很有气质的那种。”
李明轩加快脚步离开,心跳如鼓。秘密正在变成流言,很快可能演变成丑闻。他必须作出选择:是忠于真相,还是忠于一直以来敬重的导师?
这个选择的重量压在他的肩头,如同一道无法回避的考题。
周绮珊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一顿特别的晚餐。
母亲的学术论文终于发表,这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她精心摆盘,将提前订好的蛋糕放在餐桌中央,上面用巧克力酱写着“恭喜妈妈”。
这段时间家里的气氛有些奇怪,父亲经常加班,母亲心不在焉,餐桌上的交流变得生疏而礼貌。
周绮珊希望今晚的小惊喜能让家人重新亲近起来。
正当她在厨房忙碌时,听到客厅传来手机震动的声音。那是母亲的手机,被遗忘在餐桌上。震动声持续不断,似乎有人在不停地发信息。
周绮珊犹豫了一下。
通常情况下,她绝不会窥探父母的隐私,但最近母亲的行为实在反常——时常心不在焉,会莫名其妙地微笑或叹息,有时看起来疲惫不堪,有时又精力充沛得不像四十岁的人。
担忧占了上风。周绮珊走向餐桌,拿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几条新信息提醒,发信人是“G老师”。
手机设置了密码锁,周绮珊下意识地输入了自己的生日——这是母亲一贯使用的密码,因为她常说“女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密码”。
屏幕解锁了。
周绮珊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不对的事,但担忧和好奇心驱使她点开了那些信息。
对话记录显示,林若曦与这位“G老师”——显然是顾言——已经有至少一个多月的密集联系。
最初的信息确实是关于学术项目的讨论:
“关于『边界』理论的第三部分,我认为应该加强感性因素的分析。理性的界限恰恰在于它无法完全解释艺术体验。”
“同意。艺术不应该被理性禁锢,否则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但渐渐地,对话开始偏离学术,进入更加私人的领域:
“今天在会议上看到你。你知道吗,当你专注讲解时,你的眼睛有一种特别的光彩。”
“你过奖了。不过我确实注意到你在会议室的角落里有些分心。”
再往后翻,信息变得更加暧昧: